博客年龄:17年2个月
访问:?
文章:67篇

个人描述

大本营

江山惟此月 中秋话团圆

2013-09-17 16:59 阅读(?)评论(0)
素月高悬,清秋万里,鲈鱼堪脍时节。

  那来自亘古洪荒之月光千载冰清,遍及寰宇,洗尽四方。在这澄清肃穆、安宁静谧的韵致中,人们自然会派生出丰富的想象,或悲壮,或凄凉,或开阔,或悠长……击空明兮溯流光,而月亮的盈亏圆缺,更激发出人们对自身境遇之臆想,于是恋故土,思家乡,与亲友至朋团圆之渴望的心境油然而生,月亮成为人们共同的相思情感之载体,对之吟咏叹唱,倾诉那无尽的衷肠。

  而月亮于一年之中最明最亮之时莫过于中秋。中秋,古称仲秋,《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周礼 春官·章》中有:“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之。”南朝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曰仲商。”此时正是农历八月,秋季的中间,此时七月流火之酷热已悄然而去,金风送爽伴随着阵阵桂香,农作物大多成熟,大地一片金黄,古人在欢庆五谷丰登之时,既祈盼社稷安宁,更愿家人合聚一堂,所以就有了“秋暮夕月”之习俗。《大戴礼记·保傅》:“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即春天祭日之精,秋天祭月之魂,设香案,摆各种祭品,以祀月神。普通人家自然也要围绕月亮举办各种活动,如传说齐国丑女无盐,自幼就虔诚拜月,某年,正值八月十五,她在祭拜月亮之际被齐王看到,认为她清辉无比,立即拜她为王后,以后就有了才女拜月之风尚。到了唐代,因三年一次的科举取士正好安排在这个月份,于是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称为折桂之人。唐代帝王也十分看重这个节日,《唐逸史》就载:“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秋夜,侍明皇宫中玩月。”《开元天宝遗事》也讲唐玄宗曾于禁中与诸学士酒宴,并曾与杨贵妃在太液池凭栏赏月之事。到唐僖宗,听说有新科进士在曲江设宴相庆,还特命御厨用红绫包上月饼予以赏赐。宋代时皇帝将祭月和赏月统一,正式定名为中秋节。最早明确记载有一个“中秋节”的,是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在卷八中有“中秋”条:“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可做蜜饯的酸果)、梨、枣、栗、孛萄(葡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其中从玩月发展到以酒邀月、赏月,热闹中一片酒气蒸腾。之后,同是南宋人的吴自牧写的《梦粱录》卷四中有“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宴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栾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写出了合家团聚的欢快,并在卷十六的“荤素从食店”中出现了有关“月饼”的记载,到了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中,“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则明确将中秋与月饼紧密结合了起来,可以说从宋元到明清,基本风俗相承。

  正因中秋是人民情感的寄托,具有浓浓的骨肉之情,于是花好月圆、骨肉团聚就成为中秋节俗的中心和重心。久而久之,这种心态就形成了和谐、和睦、团圆、团聚的民俗心理,这也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世的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不仅中国,世界各大洲也有中秋节日,不过称呼不同而已。如美国称之为秋月节,非洲桑给巴尔称之为月圆节,伊郎称中秋为“麦赫尔节”,日本、韩国等更无须多赘。但在中国,人们并不把月亮只看作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将之想像为与每个人幸福相连的仙境,于是就赋予了月亮男吴刚、女嫦娥、动物玉兔、植物桂树、宫殿广寒等鲜活的内容,将之人性化、世俗化,从而浪漫而抒情。如此月亮就成为了人类的朋友,可与任何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并留下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广寒仙子等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和大量优秀的咏月诗文。尤其到了中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疏影斜横,此情此景,令在家的亲人怎能不对外出的游子产生思念与牵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叫在外漂泊的浪子如何不托明月寄相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因此在中秋来临、明月高升、清光尽现的美好、祥和的夜晚,我们希望家家户户都能阖家团圆,我们预祝每位朋友都能开心幸福,我们相信每位游子都能把对亲友、故乡的无尽思念化为最好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蒋泽新)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