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2个月
访问:?
文章:67篇

个人描述

大本营

引领文明旅游之法

2013-09-10 20:34 阅读(?)评论(0)

引领文明旅游之法

俞衡

经过20多年反复酝酿,旅游法终于在2013425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并将于今年101日起正式施行。这不仅对旅游业是一大利好,同时也是对生态保护的一大福音,规范旅游人员的文明行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根据国外经验来看,但人均GDP达到三千美元时,人们以特定的风景,人文景观为内容的旅游意愿明显增加,大自然作为物质资料,不仅给人们提供着生命生存的条件,而且还能作为精神食粮,给人以生命的升华,使人们在获得“极视听之娱”中愉悦身心,以它纯真朴实而丰姿多彩的美给人无限的快乐,使人获得生命的和谐。对此,恩格斯曾说:“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致乔治·威廉·兰普卢》,见《马恩全集》3963页)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也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国旅游更为广大民众所向往。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这说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类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的需要,是使人脑得到精神保健、生命获得和谐运动的重要方式。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使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于是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至2012年开放中国公民出国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108个,目前全国旅游景区近150多家。全国旅游人数从1994年的5.24亿人增长到26亿多人次,居全球第一。旅行社多达2万余家,直接从事旅游业的工作人员已有1300多万,这还不包括诸多饭店、餐馆、旅社等参与旅游服务的人员。据世界旅游组织20129月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游客境外消费增长达30%,境内消费增长也不断创造新高,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人次将突破33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将高达2.5亿元(人民币),其消费将占居民消费总量的10%。随着中国居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都将为旅游业添注新的资本与力量,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暴露出了我们国人在文明旅游上的种种弊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就指出,部分旅客的素质和修养不高,尝尝遭到媒体的非议,有损国人形象。例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吵闹;有人随地乱扔垃圾;有人乱刻乱画,在风景区刻“到此一游”;有人随地乱丢垃圾、排队加塞、乱投喂动物食物、践踏或采摘花草等诸多违规行为,不仅破坏了旅游景区整体环境气氛,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还常常会给一个地方甚至所属国家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极大损害了国家声誉。在国外,有许多汉字书写的“请勿喧哗”、“请勿插队”的提示语,显然是针对中国游客的。以致部分外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一个不文明的国度,中国人被认为是一种暴发户的心态,从而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产生了认识上的巨大偏差。在这方面,我们已有深刻的教训。因此根治这些陋习已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

正因此,旅游法的出台和实施,就是要借助法律的力量,来保障人们在缘于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向往与追求时,也必须以自身的文明举止来维护旅游场所的魅力,通过法治来治理整顿和规范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以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如旅游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公共文明秩序,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各自的权力、义务都做出明确规定,对别人不文明行为的处理也有法可依,从制度上约束不文明行为,对不文明行为零容忍,从行政上规范行为,让人们遵章守序成为一种自然。这样就有了一把惩戒尺,比单纯倡导式宣传更具有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能更好的引领文明旅游,这不仅使旅游市场会更加规范,而且必会让旅游生态更加文明,形成健康的旅游方式,使旅游真正回归到其文化活动的本质。

旅游法对文明旅游的引领,从更深层次上讲,不仅表明我们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保证素质教育也必须及时跟进,因而必须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动真格,让文明准则成为习惯,进而形成讲文明的社会氛围,这才是文明的源头活水。而且还表明不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美景都是一种值得人们以文明旅游来加以保护的难以再生的宝贵资源,它不是只属于某一个地方或地区,而是属于国家的一种可以由人们共享的资源,不仅是当代人可以享受的,而且还是我们子孙万代共有的宝贵财富,因此只有通过法治的力量,才能力争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来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使祖国大地有无数绿意,木茂花香。 

 

文明徜徉山水间

中秋、国庆历来是人们出门旅游的黄金时间。因此时蟹黄正肥,蟾月又圆,商素平分,举国相欢,故携亲伴友,或游观人文古迹景点,生人事代谢,往来古今之幽思;或徜徉名山秀水之间,发江山依旧,我辈登临之浩叹。

古人认为笑游清秀山水能开启自性真智慧。故自黄帝以来,历代君王都爱巡游天下,考察民瘼,以了解民间疾苦;墨客骚人更是忘情于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无尽乐趣,并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文或游记,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仍如闻天籁之音,沁人心脾。可以说几千来,中国古人就与旅游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古人不仅喜欢旅游,而且还将旅游与礼仪、旅游与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以孔子为例,这位老先生就很喜爱旅游,不仅曾周游列国,而且还对其弟子曾皙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表示赞赏,认为自己与曾子携五六个好友,或六七个学童,到沂水中沐浴,在为求雨而建的高台上跳舞、踏歌而行的情趣是相同的。在孔子看来自然之美与人的礼仪是相通的,是一种人化的伦理在自然中的外显。所以孔子为旅游留下了一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其意思是说,有知识的人应当像水川流不息流淌的韵致,不断思考,不停探索;仁德之人则应当似大山高峨沉稳之韵律,宽仁厚重。如此智者以思考为欢乐,仁者以静心而长久,将自然美人格化,后人则以此来比喻不同性情之人动静各异,爱山爱水,各有所好的特点。不过从人们在游山玩水中品味自然、陶冶心境的角度来说这也表明了旅游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能力,具有了文明旅游的内在意蕴,说明旅游既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补充。

    因此,当当今天的我们明月照窗清光辉映,推酒把盏,共享天伦之乐,实乃最佳的首选。在出行旅游时,因票源紧张,购票艰难,或因其他诸多因素,一些在京工作的朋友可能实现不了返乡与家人一聚的愿,此时难免心境不望爽,郁塞堵或结,充满无奈与惆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论南北东西客,思乡之心万古同啊。要排除这种低落的情绪,不让之弥漫于自己的心胸,那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去那,些风景名胜,人文景观之处游玩了,观赏美景,明月伴我,清风入怀,或洒脱疯狂,或乐水乐山,排遣燥闷,舒畅心神,体验浪漫,是醉也陶然,乐也陶然。在游赏中去溯顾历史,的畅想未来;去感受纯朴,采摘天然;吹走的只能是烦恼,留下的必会是清新与娱欢。伴随秋天累累硕果,你也必会收获温馨与幸福,在感动中,在美景间心灵得以升华。更应当重视自己的行为举止,万万不可将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入旅游之中,要将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展示文明礼仪的名片,在徜徉于山水美景,记录美好行踪之同时也能践行各种法规和道德规范,树立起文明形象,如此,则善莫大焉!

 

今天的我们在出行旅游时,更应当重视自己的行为举止,万万不可将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入旅游之中,要将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展示文明礼仪的名片,在徜徉于山水美景,记录美好行踪之同时也能践行各种法规和道德规范,树立起文明形象,如此,则善莫大焉!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江山惟此月 中秋话团圆 下一篇:制度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